知艾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7988|回复: 2

《重视艾滋病恐惧症》——李太生医生写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8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视艾滋病恐惧症
李太生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即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后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致死性传染病。在国内对艾滋病的研究中,科研人员的精力与经费重点集中于发病机制、疫苗研发与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的应用等方面,而随着发病率逐年上升,HIV感染在人群中迅速播散,愈来愈多的社会心理问题开始出现并严重困扰着临床工作者[1],其中艾滋病恐惧症(AIDS Phobia)是最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即使临床研究及心理学科完善的发达国家亦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疾病认知,而国内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以下将结合国外研究进展及我院艾滋病诊疗中心的临床经验对疾病的诊治相关问题作一分析。
恐惧症(Phobia)与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均属于焦虑性障碍(Anxiety Disorder)的一种。艾滋病恐惧症最早于80年代被国外首先报道,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尽管并不属于高危人群或实验室检查阴性,却不理智的坚信已感染HIV。[2-6]这一综合症可发生于妄想性疾病、精神分裂、抑郁症、强迫症等一系列潜在精神疾病基础之上。[7-10] 发病人群以20~40岁青壮年男性为主,女性少见。疾病起病可呈急性过程,突然发作并突然缓解;也可呈慢性过程,逐渐发展,长期不缓解。临床表现不特异,多为类似急性HIV感染期表现,如低热、纳差、乏力、盗汗、头痛、体重下降、咽痛、口腔溃疡、腹胀、腹泻等。系统体检可发现皮疹、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等,偶可发现口腔毛状白斑的特殊口腔损害,但多数情况下体检为阴性结果。实验室筛查HIV抗体、病毒载量均阴性。T细胞亚群测定的结果显示部分患者可出现CD4+T细胞计数与CD8+T细胞计数比例倒置(比例小于1),这一结果常可引起患者担忧的进一步加重。[11] 而我院近期首次对国内一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分析显示个别慢性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可低于500个/mm3,并随着病情持续不缓解在一段时间内呈进行性下降趋势,最低可达到300个/mm3左右,但在除外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下,患者CD8+T细胞激活水平均在正常范围,考虑CD4+T细胞计数的下降与患者长期处于担忧或抑郁下引起的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相当一部分患者既往有冶游史,可能存在不安全性行为,心理状态上通常有罪恶感或毁灭感,并有惩罚自己所犯“罪行”的愿望。由于常常感到其可能将病毒感染给其家庭成员,因而视自己是家庭的危害者。[4] 目前国外针对艾滋病恐惧症诊断一般为描述性表述或列为疾病恐惧症的一种。但由于该疾病相当一部份发生于各种不同的精神疾病基础上,且患者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因而已被归为特定的综合征进行分析研究。相对客观的诊断标准的提出将有助于对艾滋病恐惧症的研究发展并提高基层临床工作者对疾病的认识,结合我院艾滋病诊疗中心的诊治经验,在此初步提出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诊断依据①以怀疑或


作者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通信作者:李太生,电子邮箱:litsh@263.net
相信感染HIV病毒为主诉,反复要求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查验证,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②可存在或并不存在HIV感染高危行为;③临床以流感样非特异性症状为主;④1—3个月间期重复抗体检测呈阴性; ⑤T细胞亚群检测可存在CD4+T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CD4+/CD8+T细胞比例倒置,但CD4+T细胞计数一般不低于200个/mm3且无CD8+T细胞激活表现。
早期曾认为艾滋病恐惧症主要原因是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了解,因此多数临床医师认为普及艾滋病传播及防治基本知识或由专业医师进行咨询辅导是消除“恐艾”心理的有效措施。但实践中发现这类患者相当一部份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对艾滋病相关医学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另一个常见误区是临床医师因患者反复咨询或多次重复HIV抗体检测,故将其表现考虑为单纯的疑病症,从而低估了病情的复杂性及严重性,在治疗上仅仅强调患者要相信科学检测,减少无谓猜疑,重复与患者讨论单次不安全性行为感染机率大小以及HIV抗体出现窗口期的长短,但效果往往不佳,不仅未能缓解患者症状,反而使患者担忧加重并可能对医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不信任感。
性传播是HIV感染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早期患者以男性同性恋者为主,且在宣传中更曾长期突出强调不洁性行为的致病危险,因此艾滋病除可导致患者死亡等直接的医学后果外,更被赋予了非常多的负面道德特点。HIV/AIDS患者常常被视为“不正常的、道德败坏的或社会下层的”,被认为患病是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因而在公众中形成一旦感染HIV,即等同于宣判社会人身份死亡的印象。在这一点上,正如相当一些国外临床工作者所指出的,艾滋病恐惧症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性病恐惧症特别是梅毒恐惧症。[12, 13]这种社会文化所造成的艾滋病的负面性质导致了患病者感到耻辱和负罪感。有研究观点认为,在某些罹患或存在潜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由于内心强烈的自我嫌恶或耻辱感使得患者可能获得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已已被感染而身患艾滋病。[14]通过恰当的问诊可发现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耻辱与负罪感。尽管尚无确切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耻辱感是导致患者多次重复进行实验室检查验证自己是否感染的主要原因,但有研究观点显示:耻辱感可能是导致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的原因之一。
自杀行为是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潜在严重并发症之一。[15-17]Vuorio等报道了芬兰一家医院的八例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患者均存在无依据的恐惧或坚信自己患有艾滋病。[17]8例患者中,3例出现了自杀行为。自杀患者均为已婚男性,尽管抗体检测阴性,但仍认为已被病毒感染,并害怕将进一步传播给其家人或其他与其接触人士。所有这三例患者均存在既往的婚外性行为,并将其想象中所患有的艾滋病感染途径归因于这一点。从艾滋病恐惧症发病到出现自杀行为可以是一个非常快速的过程。[14]Halttunen 等回顾了芬兰在1987-88年12个月内所有自杀成功者(n =1397, 均HIV抗体阴性),其中28例(2%)归因为“害怕已感染了艾滋病”。[18, 19]其中68%自杀者为男性,71%为已婚者。 而15/28例自杀者曾有过危险性行为。而16例自杀者曾得到HIV阴性的检测结果,其中6例患者表示不相信该阴性结果。11例 (39%) 患者曾在自杀前被医生问及是否有自杀的计划,其中7例患者报告了其自杀的计划。Etkind根据自杀者留言的证据,指出留言中表达了负罪感和由于无价值的生活或罪恶的行为而死有余辜的想法。[13]研究者指出尽管自杀行为可能与来自于错误行为所带来的耻辱感有关,但也有很多患者尽管未犯有任何过失,但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亦可能产生耻辱感或自我厌恶感。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会采取自杀行为最初是被很多临床工作者高度质疑的,尤其是当患者门诊就诊时情绪表现平稳,多次实验室检查为阴性结果时。但事实恰恰相反,当这些患者存在较强的耻辱和负罪感时,甚至当患者担心他们将传播感染到其所深爱的家庭成员时,自杀行为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艾滋病恐惧症的治疗目前主要依赖于心理治疗。直接给予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作用尚不肯定。临床医师应注意积极寻找可能存在的潜在精神疾病,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国内心理医学发展仍较国外有一定差距,绝大多数患者很难得到或尚无意识主动寻求心理或精神病学医师的帮助。目前部分患者自发建立的病友联盟,通过互联网形式相互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病情的作用。
结论:文中所提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仅为一初步经验总结,尚待进一步前瞻性研究结果以完善,更需与心理医学、精神病学专家的探讨合作。 临床工作者应对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特点及潜在严重并发症提高认识。耐心解释宣教、关注并识别患者可能潜在的精神疾病并加强与心理医学科医师的合作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20]艾滋病恐惧症患者自杀表现在临床上目前可能并不多见,国外既往研究报道亦主要集中于芬兰及美国等个别国家,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当临床工作者确诊该类患者后,应对此有高度警惕。
参考文献
1   Cohen MA. Biopsychosocial approach to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epidemic. A clinician's primer. Gen Hosp Psychiatry, 1990,12(2):98-123.
2   Lippert GP. Excessive concern about AIDS in two bisexual men. Can J Psychiatry.  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iatrie, 1986,31(1):63-5.
3   Hausman K. 'AIDS panic' brings lonely life to patients, gays. Psychiatr News, 1983,18(16):3, 24-5 concl.
4   O'Brien G, Hassanyeh F. AIDS-panic: AIDS-induced psychogenic states. Br J Psychiatry :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985,147:91.
5   Deuchar N. AIDS in New York City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psycho-social aspects. Br J Psychiatry: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984,145:612-9.
6   Miller D, Green J, Farmer R, et al. A 'pseudo-AIDS' syndrome following from fear of AIDS. Br J Psychiatry: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985,146:550-1.
7   Brotman AW, Forstein M. AIDS obsessions in depressed heterosexuals. Psychosomatics, 1988,29(4):428-31.
8   Viinamaki H, Tikkanen J, Koskela K.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behavioural changes in Finns caused by fear of AIDS. Scand J Prim Health Care, 1991,9(3):187-90.
9   Chand SP. Koro associated with phobia for AIDS. Int J Psychiatry Med, 1998,28(3):353-6.
10  Schechter JB, Myers MF, Solyom L. A case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related to AIDS: psychopharmacologic treatment. Can J Psychiatry.  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iatrie, 1991,36(2):118-20.
11  Walker DA, Lilleyman JS. Pseudo-AIDS. Lancet, 1983,2(8345):344.
12  MACALPINE I. Syphilophobia; a psychiatric study. Br J Vener Dis, 1957,33(2):92-9.
13  Freed E. AIDophobia. Med J Aust, 1983,2(10):479.
14  Kausch O. Irrational fear of AIDS associated with suicidal behavior. J Psychiatr Pract, 2004,10(4):266-71.
15  Frierson RL, Lippmann SB. Suicide and AIDS. Psychosomatics, 1988,29(2):226-31.
16  Karhunen PJ, Penttila A, Kantanen ML, et al. Screening for HIV in medicolegal necropsies in Helsinki. BMJ, 1989,298(6681):1160.
17  Vuorio KA, Aarela E, Lehtinen V. Eight cases of patients with unfounded fear of AIDS. Int J Psychiatry Med, 1990,20(4):405-11.
18  Aro AR, Jallinoja PT, Henriksson MM, et al. Fear of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nd fear of other illness in suicide. Acta Psychiatr Scand, 1994,90(1):65-9.
19  Aro AR, Henriksson M, Leinikki P, et al. Fear of AIDS and suicide in Finland: a review. AIDS Care, 1995,7 Suppl 2:5187-97.
20  Logsdail S, Lovell K, Warwick H, et al. Behavioural treatment of AIDS-focused illness phobia. Br J Psychiatry: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1991,159:422-5.


股票软件开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07年的老东西了,希望对老恐友有帮助。
股票软件开发
发表于 2011-3-28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其实现在那些恐症状恐未知病毒的恐艾者,基本可以归于艾滋病恐惧症范围.
股票软件开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为防艾公益性网站,志愿者建议仅供参考,请以医院诊断为准,感谢优尔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寄语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知艾家园 ( 粤ICP备20006108号

GMT+8, 2024-11-21 21:27 , Processed in 0.18263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