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艾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9444|回复: 0

HIV检查出是阳性,接下来该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2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检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结果是阳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等于被判了死刑:由于艾滋病尚无特效治疗,加之一些病人的片面理解,所以一旦确诊感染HIV,大部分人在心理上会受到极大刺激,他们恐惧、悲观抑郁、绝望厌世、孤独封闭、期待依赖甚至叛逆报复,徘徊在“生与死”的心理冲突中。

但检查出HIV阳性就意味着患上艾滋病吗?接下来怎么做,才能减缓HIV发展成艾滋病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



检查出HIV阳性就意味着得了艾滋病吗?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HIV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是当今世界受关注度最高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那么,HIV阳性就意味着患艾滋病了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艾滋病的潜伏期较长,一般认为感染HIV后,2-10年左右甚至更久才有可能发展为艾滋病。


HIV侵入人体后一般可分为四期:


  • Ⅰ期 急性感染,原发HIV感染后小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厌食、恶心、肌痛、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此时血液中可检出HIV和p24抗原。一般症状持续3-14天后自然消失。
  • Ⅱ期 无症状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可检测到抗体,具有传染性。此阶段可持续2-10年或者更长。  
  • Ⅲ期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其他部位两处或者两处以上的淋巴结肿大。一般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  
  • Ⅳ期 艾滋病,本期可有体质性疾病,即发热、乏力、盗汗、厌食、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和易感冒等症状。除此外,还有肝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继发肿瘤等。




如何才能减缓HIV发展成艾滋病呢?


临床上一般遇到初筛HIV阳性,都会进行复检确诊,一旦确诊,就需要进行治疗。那么具体该如何治疗才能减缓HIV发展为艾滋病呢?

研究证实: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提高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延长生存寿命的最有效方法,更是预防HIV传播的重要措施。通过HAART和预防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治疗,可使中青年HIV感染者延长20-50年的生存时间,几乎可达到正常人的期望寿命。[1]


但是,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要求比较高,必须达到95%以上,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易产生耐药毒株,为后期治疗埋下隐患。

另外,临床上除了抗病毒治疗,当然还需要一系列的对症治疗。并发症治疗包括:卡氏孢子虫肺炎、卡波济肉瘤、隐孢子虫感染、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隐球菌脑膜炎等治疗,以及输血及营养支持治疗、预防性抗结核治疗、预防母婴传播、医务人员意外暴露等治疗。



感染HIV,该去哪里治疗?


2003年我国出台了“四免一关怀”政策,为HIV/AIDS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

“四免”具体是指:
  • 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科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
  • 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等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
  • 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
  • 地方各级ZF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一关怀”是指:
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ZF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极其家属纳入ZF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助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扶助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增加其收入。

总之,在医疗水平日渐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改变观念,将艾滋病当成一种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活到正常的寿命。

所以一定要认识到此刻的焦虑悲观抑郁于事无补,相反会降低免疫力,加重病情,最好的心态就是:跨出悲观抑郁,接受现实,进而寻求专业咨询,保护好隐私,尽早依从治疗,积极树立生活的信念。

平时尽量多与生活阅历相近的同伴病友交流,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让孤独封闭的心态在阳光下得到晾晒,从而愉悦心情。切不可产生报复社会、锐器伤人、恶意传播的极端心理与行为。[2]

参考文献
[1]郑锦雷,等.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生存分析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439-1444.
[2]潘菊凤,等.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护理进修杂志,2016,(5):948-949.

hiv133二维码.jpg
股票软件开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为防艾公益性网站,志愿者建议仅供参考,请以医院诊断为准,感谢优尔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寄语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知艾家园 ( 粤ICP备20006108号

GMT+8, 2024-12-22 01:55 , Processed in 0.20599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