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如果钱足够 我能治好艾滋病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6日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右)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左)和吕克-蒙塔尼(中)。这是三名诺贝尔得主的拼版照片。新华社/法新
来自法国和德国的3名科学家因发现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分享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3人分别为发现导致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以及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法国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吕克·蒙塔尼:给我钱,我能治好艾滋病
在全世界以艾滋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家当中,可能没有一个比吕克·蒙塔尼更出名。除了是艾滋病毒发现者之外,他还在艾滋病开始肆虐全球之前就做出大量关于艾滋病毒特性的发现,为了解艾滋病病毒如何改变受感染者体细胞遗传信息作出重大贡献。有了他,人类面对这种眼下每年导致200万人死亡的顽疾起码不再手足无措。
蒙塔尼1932年生于法国沙布里,父亲是会计师,闲暇时喜欢在家里地下室做科学实验。受父亲影响,蒙塔尼从小对科学感兴趣,由于他祖父长期受结肠癌困扰,他决定投身医学。
在巴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蒙塔尼投身科研。1982年,已在癌症与逆转录病毒研究上声誉卓著的蒙塔尼受邀研究是什么导致1981年在美国首先发现的一种神秘新疾病——艾滋病。在他领导下,包括巴尔—西诺西在内的科学家1983年在巴斯德学院从艾滋病早期病人淋巴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逆转录病毒,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性病毒”。这一病毒1986年正式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毒。
蒙塔尼的发现得到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加洛的帮助,双方一度为到底谁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争论不休,直到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与法国总理雅克·希拉克签署协议,约定双方平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艾滋病血液检测专利使用费,争论才告一段落。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决定让蒙塔尼与巴尔—西诺西分享诺贝尔奖的决定说明科学界认定,他是艾滋病毒当之无愧的发现者。
蒙塔尼现任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防治基金会主席,致力于寻找艾滋病疫苗和疗法。获知获奖消息时,他正在西非国家科特迪瓦参加一次会议。他说,很高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今年关注艾滋病,现在艾滋病尚无药可治,与艾滋病的抗争仍在继续。
他认为,艾滋病防治的前进方向应是治疗手段,而不是预防疫苗。“我认为治疗性疫苗比预防性疫苗更为可行。我们可以为已经感染艾滋病毒者接种。”艾滋病毒者感染初期没有症状。但随着感染发展,感染者免疫系统变弱,更易遭受机会性感染。艾滋病毒感染者可能经过10至15年才会进入感染的最后阶段,罹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现有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延缓这一进程。
蒙塔尼说,他认为治疗艾滋病的手段3至4年就能出现,“只要给我足够的钱”。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83年前后两种人生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是个低调的人。
与“恩师”吕克·蒙塔尼、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她发表感言:“我能想像,今后几周甚至几个月内,我可能要参加很多社会活动,但我希望这一切最终能归于平静,我将继续从事我的工作……像我们这样搞研究的人,已经习惯了寂寞的生活。”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这名近年来少有的诺贝尔科学奖女性获得者简简单单地说:“我做过一些贡献。”
巴尔—西诺西1947年生于法国首都巴黎,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法国巴斯德研究中心工作,原本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的关系。但蒙塔尼1982年挑选她参与自己领导的小组,寻找艾滋病原因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我的生活分成两段,一段是1983年以前,一段是1983年之后,”巴尔—西诺西如是说。
1983年,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从艾滋病早期病人淋巴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发现之后,巴尔—西诺西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贡献给了抗击艾滋病的努力。她说,研究艾滋病既让人着迷又让人心酸。刚分离出艾滋病病毒之时,她“幼稚”地以为,这一发现能很快促成疫苗研制,阻止艾滋病流行;但直到现在,艾滋病疫苗研究只能说是“一连串失败”。
艾滋病对非洲的打击让巴尔—西诺西尤为难过。她说,刚发现艾滋病毒时,哪里想得到它竟能通过性途径传播。“我们当时知道做出了一个重大发现,但我们没预料到这一疾病竟能在非洲大陆造成那么大的灾难。”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今年8月发布的报告,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现有3320万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250万,占全球67%,死亡人数占全球72%,是绝对重灾区。
巴尔—西诺西工作极为刻苦:她是超过200份科研论文的合著者,目前领导着研究所一个重要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受感染者自身免疫系统对控制艾滋病的影响,以及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染等课题。尽管已拼命工作,但巴尔—西诺西仍然对抗艾前景感到担忧。获奖后,她和蒙塔尼接受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奇接见。两名专家心忧抗击艾滋病的经费能否得到保障,尤其担忧眼下的金融危机是否会让一些需要靠援助吃药的病人“断顿”。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显示,2007年全球艾滋病防治资金总额100亿美元,缺口为80亿美元。
巴尔—西诺西说:“艾滋病不仅关系到受影响较重的国家,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希望自己获奖能唤起更多人对这种疾病的重视,促使政府投入更多资金,吸纳年轻而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工作者投入抗艾滋病的事业。”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摈弃教条获诺奖
在德国医学界乃至全世界研究癌症的学者中,现年72岁的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可谓德高望重。他1936年出生于德国盖尔森基兴,少年时无惊无险地由文理中学升入波恩大学学习医学,后又在汉堡大学学习,最终在杜塞尔多夫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之后,楚尔·豪森在德国、美国多所大学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一切看似平淡无奇,直到他36岁担任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事业转机终于来临。
上世纪70和80年代,楚尔·豪森研究发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可导致女性第二常见癌症宫颈癌。这一发现帮助他与两名法国科学家一起分享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7年,楚尔·豪森在瑞士弗赖堡大学出任病毒和卫生系主任;从1983年起,他转往德国海德堡的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担任主任,直到2003年退休。
尽管楚尔·豪森如今功成名就,但当年,他曾拿着自己的成果在制药企业四处碰壁,无法说服任何一家企业开发针对HPV的宫颈癌预防药物。原因是他的发现与当时的教条背道而驰。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在宣布楚尔·豪森获奖的公报中说,他摈弃了当时的教条,他的发现让人类了解HPV如何致癌,最终促进了针对HPV感染的疫苗开发。
HPV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病毒。楚尔·豪森分析来自世界各地的宫颈癌肿瘤切片后发现,大约70%的肿瘤里有HPV,证实了宫颈癌和HPV之间存在关联。
预言HPV会导致宫颈癌之后,楚尔·豪森1984年呼吁各大制药企业开发针对这种病毒的疫苗。他说:“这种病毒结构简单,制造疫苗应该不会太难。但我接触过的企业都不认为这能带来盈利。它们都说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
直到1991年,一系列流行病学实验验证了楚尔·豪森的预言,才促成两种针对宫颈癌的疫苗以及帮助女性检测是否患病的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法。其中,葛兰素史克公司开发的Cervarix疫苗可有效抵抗引起宫颈癌的前四大病毒亚型,保护期超过6年。疫苗问世使女性可以远离这种恶性肿瘤,只是女性在有性行为前接种宫颈癌疫苗才最为有效。
楚尔·豪森说,他担心更多癌症与HPV有关联。实际上,已经得到验证的现有研究成果,这种病毒已对人类构成严重健康威胁:全世界至少一半性活跃的成年人被它感染过;除了宫颈癌,这种病毒还能导致尖锐湿疣和阴茎癌等生殖器癌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说:“全世界超过5%的癌症病例由这种病毒导致。”
全世界每年49.3万名妇女确诊罹患宫颈癌,其中27.3万人丧生,多数死者居住在第三世界国家。(王丰丰)
捐钱
咱们每人捐一元,中国就13亿:loveliness: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