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429951 发表于 2013-8-9 22:28

【译文】
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目之精明,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
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治;短脉为气不足,故为气病;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为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
精明见于目,五色现于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赤色应该像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像赭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泽,不应该像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该像蓝色那样青而带沉暗色;黄色应该像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像黄土那样,枯暗无华;黑色应该像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像地苍那样,枯暗如尘。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目之精明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若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现象。
五脏主藏精神在内,在体内各有其职守。如果邪盛于腹中,脏气壅满,气胜而喘,善伤于恐,讲话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气失权而有湿邪所致。语声低微而气不接续,语言不能相继者,这是正气被劫夺所致。衣服不知敛盖,言语不知善恶,不辨亲疏远近的,这是神明错乱的现象。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的缘故。小便不禁的,是膀胱不能闭藏的缘故。若五脏功能正常,得其职守者则生;若五脏精气不能固藏,失其职守则死。五脏精气充足,为身体强健之本。头为精明之府,若见到头部低垂,目陷无光的,是精神将要衰败。背悬五脏,为胸中之府,若见到背弯曲而肩下垂的,是胸中脏气将要败坏。肾位居于腰,故腰为肾之府,若见到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要衰惫。膝是筋汇聚的地方,所以膝为筋之府,若屈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这是筋的功能将要衰惫。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颤摇摆,这是髓虚,骨的功能将要衰惫。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则虽病可以复生;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
岐伯说: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是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皆为邪气盛于正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为血气先已消损。根据时令变化,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胜于正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邪气盛,而血气消损。这种阴阳不相顺从,气血不相营运,邪正不相适应而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
黄帝问道:脉象是怎样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的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变的所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疾病的变化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内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外部呢?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说:让我讲一讲人体的阴阳升降与天运之环转相适应的情况。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间的变化,阴阳四时与之相应。如春天的气候温暖,发展为夏天的气候暑热,秋天的劲急之气,发展为冬天的寒杀之气,这种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变化而升降浮沉。春脉如规之象;夏脉如矩之象;秋脉如秤衡之象;冬脉如秤权之象。四时阴阳的情况也是这样,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四时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应,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适应,即是病态,根据脉象的异常变化就可以知道病属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和四时衰旺的时期,就可以判断出疾病和死亡的时间。四时阴阳变化之微妙,都在脉上有所反应,因此,不可不察。诊察脉象,有一定的纲领,就是从辨别阴阳开始,结合人体十二经脉进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经脉应五行而有生生之机;观测生生之机的尺度,则是以四时阴阳为准则;遵循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不使有失,则人体就能保持相对平衡,并与天地之阴阳相互统一;知道了天人统一的道理,就可以预决死生。所以五声是和五音相应合的,五色是和五行相应合的,脉象是和阴阳相应合的。
阴气盛则梦见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大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见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飞腾,下部盛则梦下堕;吃得过饱的时候,就会梦见送食物给人,饥饿时就会梦见去取食物;肝气盛,则做梦好发怒气,肺气盛则做梦悲哀啼哭;腹内短虫多,则梦众人集聚,腹内长虫多则梦打架损伤。
所以诊脉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须虚心静气,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春天的脉应该浮而在外,好像鱼浮游于水波之中;夏天的脉在肤,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满于指下,就像夏天万物生长的茂盛状态;秋天的脉处于皮肤之下,就像蛰虫将要伏藏;冬天的脉沉在骨,就像冬眠之虫闭藏不出,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因此说:要知道内脏的情况,可以从脉象上区别出来;要知道外部经气的情况,可从经脉循行的经络上诊察而知其终始。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乃是诊脉的大法。
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心经邪盛,火盛气浮,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气来复,病自痊愈。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火邪犯肺,当病痰中带血;其脉软而散的,为肺脉不足,当病汗出不止,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再用发散的方法治疗。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其面色当青,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内生,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淤血积于胁下,阻碍肺气升降,所以使人喘逆;如其脉软而散,加之面目颜色鲜泽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口渴暴饮,因水不化气,而水气容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色赤,当病髀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的,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乃脾气不运,当病少气;如其脉软而散,面色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当病足胫浮肿如水状。肾脉坚长,搏击指下,面部黄而带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当病腰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者,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
黄帝说:诊脉时,其心脉劲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种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现。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心为阳脏,心与小肠为表里,今与病传于腑,小肠受之,为疝而痛,小肠居于少腹,所以少腹当有病形。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变呢?岐伯说:胃脉实则邪气有余,将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胃气不足,将出现泄泻病。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因于风邪,可变为寒热病;痒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气逆上而不已,可成为癫痫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为飧泄病;风邪客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是怎样产生的呢?岐伯说:这都是因为寒气聚集和八风邪气侵犯人体后而发生的变化。黄帝说:怎样进行治疗呢?岐伯说:由于四时偏胜之邪气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去治疗就会痊愈。

124429951 发表于 2013-8-9 22:29

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都会影响到脉色而发生变化,怎样区别它是久病还是新病呢?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只要验看脉色就可以区别开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于正常的,是为新病;如脉不失于正常而色已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如脉象与气色均失于正常状态的,也是久病;如脉象与面色都不失于正常的,乃是新病。脉见沉弦,是肝脉与肾脉并至,若面现苍赤色的,是因为有毁伤淤血所致,而外部没有见血,或外部已见血,其经脉必滞,血气必凝,血凝经滞,形体必肿,有似乎因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现象,成为一种淤血肿胀。
尺脉两旁的内侧候于季胁部,外侧候于肾脏,中间候于腹部。尺肤部的中段、左臂的外侧候于肝脏,内侧候于膈部;右臂的外侧候于胃腑,内侧候于脾脏。尺肤部的上段,右臂外侧候于肺脏,内侧候于胸中;左臂外侧候于心脏,内侧候于膻中。尺肤部的前面,候身前即胸腹部;后面,候身后即背部。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喉中的疾病;从尺肤部的下段直达肘横纹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
脉象洪大的,是由于阴精不足而阳有余,故发为热中之病。脉象来时急疾而去时徐缓,这是由于上部实而下部虚,气逆于上,多好发为癫仆一类的疾病。脉象来时徐缓而去时急疾,这是由于上部虚而下部实,多好发为疠风之病。患这种病的原因,是因为阳气虚而失去捍卫的功能,所以才感受邪气而发病。有两手脉均见沉细数的,沉细为肾之脉体,数为热,故发为少阴之阳厥;如见脉沉细数散,为阴血亏损,多发为阴虚阳亢之虚劳寒热病。脉浮而散,好发为眩晕仆倒之病。凡见浮脉而不躁急,其病在阳分,则出现发热的症状,病在足三阳经;如浮而躁急的,则病在手三阳经。凡见细脉而沉,其病在阴分,发为骨节疼痛,病在手三阴经;如果脉细沉而静,其病在足三阴经。发现数动,而见一次歇止的脉象,是病在阳分,为阳热郁滞的脉象,可出现泄利或大便带脓血的疾病。诊察到各种有病的脉象而切按时,如见涩脉是阳气有余;滑脉,为阴气有余。阳热有余则身热而无汗;阴寒有余则多汗而身寒,阴气阳气均有余,则无汗而身寒。按脉浮取不见,沉取则脉沉迟不浮,是病在内而非在外,故知其心腹有积聚病。按脉沉取不显,浮取则脉浮数不沉,是病在外而不在内,当有身发热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上部,只见于上部,下部脉弱的,这是上实下虚,故出现腰足清冷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下部,只见于下部,而上部脉弱的,这是上虚下实,故出现头项疼痛之症;若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生阳之气不足,故可出现腰脊疼痛及身体痹症。

124429951 发表于 2013-8-9 22:29

平人气象论【本章要点】
本篇主要精神,说明胃气为本,“得谷则昌,失谷者亡”是临诊时非常主要的问题。篇中就平脉、病脉、死脉分别说明五脏脉象;“四至五至为平脉”,超过或不及,则为反常。另外,四时不同脉象、脉症相同、脉症相反等情况,也都有临床诊断价值。

【原文】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①脉五动,闰以太息②,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③,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④,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⑤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夏胃微钩⑥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⑦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耍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⑧无胃曰死,面耎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⑨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欲知寸口⑩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病。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平肝脉来,耍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124429951 发表于 2013-8-9 22:30

【注释】
①呼吸定息:指人呼吸一呼一吸结束,而没开始换气的瞬间到下一个呼周期开始的间隙。
②闰以太息:闰,即有余。太息,指深呼吸。
③病温:病,作“患……病”讲,病温即患了温病的意思。
④春胃微弦曰平:即春季脉有胃气略带弦就是平常人的脉象。
⑤毛:形容脉来轻浮无力,如按在毛上的感觉。
⑥钩:形容脉来洪大,来盛去衰之义。如钩端微曲之象。
⑦石:形容脉来沉实,如石沉水中。
⑧代:指软弱之极而无胃气之脉。
⑨宗气:水谷所化之精气,加上肺吸入之清气积于胸中,为脉气之宗,故称为宗气。
⑩寸口:寸、关、尺这里指三部脉。
中手:这里指脉气息应乎而言。
不间藏:间藏,指疾病以相生的方式传变。不间藏指疾病以相克的方式传变。
解:特殊异常之义。
颈脉:指人迎脉,即颈动脉搏动处。
目裹:指上下眼睑。
卧蚕起之状:指蝉蜕皮后的润泽光亮的样子。
黄疸:病名,多由湿热或寒湿引起。
胃疸:疸通“瘅”,热的意思,胃疸即胃热病。
未有脏形:指没有出现相应脏腑本身应有的脉象。
脉瘦:瘦,即细小;脉瘦指脉象细小。
太阳:主正月、二月。
少阳:主三月、四月。
阳明:主五月、六月。
琅玕:指玉石。
喘喘:形容脉来如喘气急促的样子。
厌厌聂聂:形容脉象轻薄流利。
如落榆荚:形容脉象轻浮和缓。
如循鸡羽:形容脉象涩而往来艰难。
招招:形容脉象柔弱和软。
如鸡践地:形容脉象从容和缓,如鸡踏地。
如鸡举足:形容脉象疾速。
如鸟之喙:形容脉象如鸟之喙,坚实迂曲。
如鸟之距:形容脉象如鸟之距有钩之义。
如屋之漏:形容脉象如屋漏水,点滴毫无伦次。
如水之流:形容脉象如水流,去而不复返。
辟辟如弹石:形容脉象坚实。

【译文】
黄帝问道:无病之人的脉象是怎样呢?
岐伯答说:无病之人一呼气一吸气,叫做一息。另外,吸终到一呼开始的交换时间这是闰以太息,共有五次搏动,叫做无病的人,气脉跳动两次,一吸气脉也跳动两次。通常用无病之人的呼吸情况,来调候病人的脉息,医生无病,所以可以调匀自己的呼吸以候病人的脉搏次数,这是脉诊的法则。
人一呼,有病的人脉只一次跳动;一吸,脉也一次跳动,这是气虚的现象。若无病的人一呼,脉就有三次跳动,一吸,脉也有三次跳动并且躁急,尺部皮肤发热,这是病温。尺肤不热,脉搏往来流利的,这是风病。若人一呼,脉的跳动在四次以上的必死,脉搏中断不复至的必死,脉搏忽慢忽快的也是死脉。
人的正常脉气,是来源于胃的,胃气就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人的脉息如无胃气,叫做逆象,逆象是能够致死的。
春脉,弦中带有冲和的胃气,叫做平脉;弦多胃气少,就是肝病;但见弦脉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毛脉,等到秋天就要生病;倘若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春天是脏真之气散发于肝,肝脏是藏筋膜之气的。
夏脉,钩中带有冲和的胃气,叫做平脉,如果钩多而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如果但见钩脉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石脉,预测等到冬天就要生病的;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的,夏天是脏真之气通于心,心是藏血脉之气的。
长夏脉微软弱而有胃气,叫做平脉,假如弱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脾脏有病;假如但见弱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软弱脉中,兼见石脉,预测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长夏的脏真之气濡润于脾,脾是藏主肌肉之气的。
秋脉,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叫做平脉,如果毛多胃气少,主肺脏有病;假如但见毛脉而无胃气,就会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脉,预测等到春至就会生病;倘若弦极了,就会立即生病。秋时脏真之气高藏于肺,肺脏是主藏皮毛之气的。
冬时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的,叫做平脉,如果石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主肾脏有病;如果但见石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象,预测延至夏天就要生病;倘若钩脉太甚了,就会立即生病。冬时脏真之气下藏于肾,肾脏是主藏骨髓之气的。
胃经的大络,叫做虚里。出于左乳下,贯隔而上络于肺,其脉搏动应衣,这是脉的宗气。倘若跳动极剧,并且极快,这是病在膻中的征象;若见跳动时止,位置横移的,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跳动剧烈振衣,是宗气外泄的现象。
如何诊寸口的太过与不及呢?寸口脉应指而短,其病头痛。应指而长,其病足胫痛。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主肩背痛。应指沉坚的,其病在中。应指浮盛的,其病在表。应指沉弱,主寒热及疝瘕积聚小腹痛。应指沉紧并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应指沉喘,病发寒热。脉象盛滑而紧的,病是比较重了,是六腑有病;脉象小实而坚的,病是比较重了,是五脏有病。脉来小弱而涩的,主久病;脉来浮滑而疾的,主新病。脉来绷急的,主病疝瘕小腹作痛。脉来滑利,主病风。脉来涩滞,主病痹。脉来缓滑,其病热中。脉来盛紧的,主病腹胀。脉顺阴阳,病易痊愈;否则,病就不易好了。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亦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病就难以痊愈了。
臂多见弦脉,是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来涩,主倦怠无力,喜卧。尺肤热而脉来盛,主大脱血。尺肤涩,脉来滑,主多汗。尺肤寒,脉来细,主大便泄泻。尺肤粗,脉气常显热者,主热在里。
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之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己日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
颈部脉非正常搏动,并见喘咳症状,主水病。眼泡浮肿如蚕眠后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喜卧,是黄疸病;食后仍觉得饥,是胃疸病。面部浮肿为风,足胫肿为水。目珠发黄的,是黄疸。妇人两手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表征。
脉有逆四时的,就是当其时不出现真脏脉形,却反见它脏的脉,如春夏的脉反见瘦小,秋冬的脉反见浮大,这就叫做逆四时。风热的脉应该躁,反见沉静;泄泻脱血的病,脉应该虚,反见实脉;病在内的,脉应实而反见虚;病在外的,脉应浮滑,反见涩坚,这样,病全难治,是因为违反了四时。
人的生命以水谷为根本,所以断绝了水谷,就会死亡。脉没有胃气,也要死亡的。什么是无胃气,就是仅见真脏脉,而没有冲和胃气的脉,所说的脉无冲和胃气,就是肝脉不见弦象,肾脉不见石象。
少阳主正月二月,这时的脉来,是乍密乍疏,乍短乍长的;阳明主三月四月,这时的脉来,是浮大而短;太阳主五月六月,这时的脉来,是洪大而长。
正常心脉来时,像一颗颗珠子,连续不断地流转,属于正常,这叫平脉。如果心脏有病,脉就显出非常急数,带有微曲之象,这叫病脉。如果脉来前曲后居,如执带钩一样,全无和缓之意,这是死脉。
正常肺脉来时,轻浮虚软,像吹榆叶一样,这是平脉,秋季是以胃气为本。假如脉来上下,像摩鸡和羽毛一样,毛中含有坚劲之意,这是病脉。假如脉来旭草浮在水上,像风吹毛动,像这样的轻浮,就是死脉。
正常肝脉来时,像举着竿子,那竿子末梢显得长软,这是平脉,春季是以胃气为本。假如脉来满指滑实,像抚摩长竿一样,这是病脉。假如脉来急而有劲,像新张弓似的,这是死脉。
正常脾脉来时,和柔相附有神,像鸡爪落地一样,是缓缓的,这是平脉,长夏季节是以胃气为本的。假如脉来充实而数,像鸡的往来急走,就是病脉;假如脉来如雀啄、如鸟跃跳之数,如屋漏水一样地点滴无伦,如水溜之速,这是死脉。
正常肾脉来时,连绵小坚圆滑,按之其坚如石,这是平脉,冬时是以胃气为本的。假如脉来形如牵引葛藤,按之更坚,这是病脉。假如脉来像解索一般,数而散乱,又像弹石一样,促而坚硬,这是死脉

124429951 发表于 2013-8-9 22:30

玉机真藏论本篇要点:

一:四时五脏脉象的不同,是受着气候影响的缘故,也就是人体适应气候的表现.但由于病邪趁袭和正气虚实的变化,可以形成太过与不及的现象,并举出了太过与不及的病症.

二:疾病的传变,有一定的次序,但五志或碎发之病,与外感六淫的传变不同.

三:详细描写了真脏脉象,并根据真脏脉的出现,预决死期.同时又解释了真脏脉的出现,所以会导致死亡的道理.

四:临证要在病邪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掌握及时治疗,否则病邪深入,不仅疗效不高,疾病发展,预后就不良.

五:诊断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要从病人身上去体验,并要把气候的变化和周围环境都结合起来分析.

六:说明五虚、五实的症状和预后,并指出实者能够邪去,虚者胃气恢复,便能转危为安.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黄帝问道:春时的脉象如弦,怎样才算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岐伯回答说:春脉主应肝脏,属东方之木。在这个季节里,万物开始生长,因此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所以叫做弦,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岐伯说:其脉气来,应指实而有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来不实而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黄帝道:春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记忆力衰退,精神恍惚,头昏而两目视物眩转,而发生巅顶疾病;其不及会使人胸部作痛,牵连背部,往下则两侧胁助部位胀满。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黄帝道:讲得对!夏时的脉象如钩,怎样才算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岐伯说:夏脉主应心脏,属南方之火,在这个季节里,万物生长茂盛,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轻微,犹如钩之形象,所以叫做钩脉,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岐伯说:其脉气来盛去亦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充盛有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黄帝道:夏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发热,皮肤痛,热邪侵淫成疮;不及会使人心虚作烦,上部出现咳嗽涎沫,下部出现失气下泄。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黄帝道:讲得对!秋天的脉象如浮,怎样才算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岐伯说:秋脉主应肺脏,属西方之金,在这个季节里,万物收成,因此脉气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124429951 发表于 2013-8-9 22:31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说:其脉气来浮软而中央坚,两旁虚,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浮软而微,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道:秋脉太过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愠愠然郁闷而不舒畅;其不及会使人呼吸短气,咳嗽气喘,其上逆而出血,喉间有喘息声音。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黄帝道:讲得对!冬时的脉象如营,怎样才算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岐伯说:冬脉主应肾脏,属北方之水,在这个季节里,万物闭藏,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搏手,所以叫做营。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

帝曰:何如而反?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岐伯说:其脉来如弹石一般坚硬,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去虚数,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黄帝道: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精神不振,身体懈怠,脊骨疼痛,气短,懒于说话;不及则使人心如悬,如同腹中饥饿之状,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胀满,小便变常。

帝曰:善。

黄帝道:讲得对!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黄帝道:春夏秋冬四时的脉象,有逆有从,其变化各异,但独未论及脾脉,究竟脾脉主何时令?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岐伯说:脾脉属土,位居中央为孤脏,以灌溉四旁。

帝曰: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黄帝道:脾脉的正常与异常可以得见吗?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岐伯说:正常的脾脉不可能见到,有病的脾脉是可以见到的。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黄帝道:有病的脾脉怎样?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岐伯说:其来如水之流散,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来尖锐如鸟之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黄帝道:先生说脾为孤脏,位居中央属土,以灌溉四旁,他的太过和不及各发生什麽病变?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名叫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黄帝惊悟书肃然起立,敬个礼道:很好!我懂得诊脉的要领了,这是天下极其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书,阐述的道理都是一致的,总的精神在于一个“神”字。神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而不能回却,倘若回而不转,就失掉它的生机了。极其重要的道理,往往迹象不显而尽于微妙,把它著录在玉版上面,藏于枢要内府,每天早上诵读,称它为《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五脏疾病的传变,是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于其所胜之脏,病气留舍于生我之脏,死于我所不胜之脏。当病到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行于相克之脏,病者乃死。这是病气的逆传,所以会死亡。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例如,肝受病气于心脏,而又传行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肾脏,传到肺脏而死。心受病气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肝脏,传到肝脏而死。肺受病气于肾脏,传行于肝脏,病气留舍于脾脏,传到心脏而死。以一日一夜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属五脏,就可以推测死后的早晚时间。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

124429951 发表于 2013-8-9 22:31

黄帝道:五脏是相通连的,病气的转移,都有一定的次序。假如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时机,那麽三个月或六个月,或三天,或六天,传遍五脏就当死了,这是相克的顺传次序。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所以说:能辨别三阳的,可以知道病从何经而来;能辨别三阴的,可以知道病的死生日期,这就是说,知道他至其所不胜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风为六淫之首,所以说它是百病之长。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风寒中人,使人毫毛直竖,皮肤闭而发热,在这个时候,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至风寒入于经络,发生麻痹不仁或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汤熨(热敷)及火罐、艾炙、针刺等方法来祛散。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气内传于肺,叫做肺痹,又叫做肝厥,发生胁痛、吐食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如不及时治疗,就会传行于脾,叫做脾风,发生黄,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如再不治,就会传行于肾,叫做疝疸,少腹烦热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浊,又叫做盅病,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或用药物;如再不治,病就由肾传心,发生筋脉牵引拘挛,叫做瘛病,在这个时候,可用至法,或用药物;如再不治,十日之后,当要死亡。倘若病邪由肾传心,心又复反传于肺脏,发为寒热,发当三日即死,这是疾病传行的一般次序。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假如骤然爆发的病,就不必根据这个相传的次序而治。有些病不依这个次序传变的,如忧、恐、悲、喜、怒情志之病,病邪就不能依照这个次序相传,因而使人生大病了。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如因喜极伤心,心虚则肾气相乘;或因大怒,则肝气乘脾;或因悲伤,则肺气乘肝;或因惊恐,则肾气虚,脾气乘肾;或因大忧,则肺气内虚,心气乘肺。这是无志激动,使病邪不以次序传变的道理。所以病虽有五,及其传化,就有五五二十五变。所谓传化,就是相乘的名称。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呼吸时身体振动,为期六个月就要死亡。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肩项,为期一个月就要死亡.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脱肉破胭,真脏脉现,十个月之内就要死亡。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大骨软弱,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衰颓,真脏脉未出现,为期一年死亡,若见到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身上俱热,破腘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精脱目不见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见人,是精未全脱,到了它所不声胜之时,便死亡了。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如果正气暴虚,外邪陡然中人,仓卒获病,五脏气机闭塞,周身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从高堕下,或落水淹溺一样,猝然的病变,就无法预测死期了。其脉息绝而不至,或跳动异常疾数,一呼脉来五、六至,虽然形肉不脱,真脏不见,仍然要死亡的。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者,皆死不治也。

肝脏之真脏脉至,中外劲急,如象按在刀口上一样的锋利,或如按在琴弦上一样硬直,面部显青白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乃死。肺脏的真脏脉至,大而空虚,好象毛羽着人皮肤一般地轻虚,面部显白赤。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肾脏的真脏脉至,搏手若索欲断,或如以指弹石一样坚实,面部显黑黄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脾脏的真脏脉至,软弱无力,快慢不匀,面部显黄青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凡是见到五脏真脏脉,皆为不治的死侯。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黄帝道:见到真脏脉象,就要死亡,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岐伯五脏的营养,都赖于胃腑水谷之精微,因此胃是五脏的根本。故五脏之脏脉气,不能自行到达于手太阴寸口,必须赖借胃气的敷布,才能达于手太阴。所以五脏之气能够在其所主之时,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就是有了胃气。如果邪气胜,必定使精气衰。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与五脏之气一起到达手太阴,而为某一脏真脏脉象单独出现,真脏独见,是邪气胜而脏气伤,所以说是要死亡的。

帝曰:善。

黄帝道:讲得对!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黄帝道:大凡治病,必先诊察形体盛衰,气之强弱,色之润枯,脉之虚实,病之新久,然后及时治疗,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七相称,是可治之症;面色光润鲜明,病亦易愈;脉搏与四时相适应,亦为可治;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病亦易治,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形气不相称,此谓难治;面色枯槁,没有光泽,病亦难愈;脉实而坚,病必加重;脉与四时相逆,为不可治。必须审察这四种难治之证,清楚地告诉病家。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是春见到肺脉,夏见到肾脉,秋见到心脉,冬见到脾脉,其脉皆悬绝无根,或沉涩不起,这就叫做逆四时。

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如五脏脉气不能随着时令表现于外,在春夏的时令,反见沉涩的脉象,秋冬的时令,反见浮大的脉象,这也叫做逆四时。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热病脉宜洪大而反静;泄泻脉应小而反大;脱血脉应虚而反实;病在中而脉不实坚;病在外而脉反坚实。这些都是症脉相反,皆为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黄帝道:我听说根据虚实的病情可以预决死生,希望告诉我其中道理!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岐伯说:五实死,五虚亦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黄帝道:请问什麽叫做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岐伯说:脉盛是心受邪盛,皮热是肺受邪盛,腹胀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肾受邪盛,闷瞀是肝受邪盛,这叫做五实。脉细是心气不足,皮寒是肺气不足,气少是肝气不足,泄利前后是肾气不足,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这叫做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黄帝道:五实、五虚,有时亦有痊愈的,又是什麽道理?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岐伯说:能够吃些粥浆,慢慢地胃气恢复,大便泄泻停止,则虚者也可以痊愈。如若原来身热无汗的,而现在得汗,原来二便不通的,而现在大小便通利了,则实者也可以痊愈。这就是五虚、五实能够痊愈的机转。[

124429951 发表于 2013-8-9 22:31

三部九候论本文重点:

一:确切记载了三部九候的部位及所属之脏腑.

二:七诊与三部九候合参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三:论述了不同病变(经病、经络病、血病、奇邪)所采取的不同针刺治疗手法.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阳夏阴,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黄帝问道:我听先生讲了九针道理后,觉得丰富广博,不可尽述。我想了解其中的主要道理,以嘱咐子孙,传于后世,铭心刻骨,永志不忘,并严守誓言,不敢妄泄。如何使这些道理符合于天体运行的规律,有始有终,上应于日月星辰周历天度之标志,下符合四时五行阴阳盛衰的变化,人是怎样适应这些自然规律的呢?希望你讲解这方面的道理。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岐伯回答说:问得多好啊!这是天地间至为深奥的道理。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黄帝道:我愿闻天地的至数,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以决断死生,是怎样一回事?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岐伯说: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以应九野之数。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侯,可以用它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从而调治虚实,祛除病邪。

帝曰:何谓三部?

黄帝道:什麽叫做三部呢?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侯,所谓三侯,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老师的当面指导,方能懂得部侯准确之处。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上部天,即两额太阳脉处动脉;上部地,即两颊大迎穴处动脉;上部人,即耳前耳门穴处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中部天,即两手太阴气口、经渠穴处动脉;中部地,即两手阴明经合谷处动脉;中部人,即两手少阴经神门处动脉;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下部天,即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动脉;下部地,即足少阴经太溪穴处动脉;下部人,即足太阴经箕门穴处动脉。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脏之病变,下部之地可以侯肾脏之病变,下部之人可以侯脾胃之病变。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黄帝道:中部之侯怎样?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岐伯说:中部亦有天、地、人三侯。中部之天可以侯肺脏之病变,肿不之地可以侯胸中之病变。中部之人可以侯心脏之病变。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黄帝道:上部之侯又怎样?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岐伯说:上布也有天、地、人三侯。上部之天可以侯头角之病变,上部之地可以侯口齿之病变,上部之人可以侯耳目之病变。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侯为天,三侯为地,三侯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侯。脉之九侯,以应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肾五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形脏,合为九脏。若五脏以败,必见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

帝曰:以候奈何?

黄帝道:诊察的方法怎样?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岐伯说: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它的正气虚实,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但必先去除血脉中的凝滞,而后调补气血的不足,不论治疗什麽病都是以达到气血平调为准则。

帝曰:决死生奈何?

黄帝道:怎样决断死生?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困难,危险;如形体瘦弱,脉反大,胸中喘满而多气的是死亡之症。一般而论;形体与脉一致的主生;若脉来三五不调者主病,三部九侯之脉与疾病完全不相适应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鼓指如春杵捣谷,参差不齐,病必严重;若见上下之脉相差甚大,而又息数错乱不可计数的,是死亡征候;中部之脉虽然独自调匀,而与其他众脏不相协调的,也是死侯;目内陷的为正气衰竭现象,也是死侯。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黄帝道:怎样知道病的部位呢?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岐伯说:从诊察九侯脉的异常变化,就能知病变部位。九侯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现象。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以左手加于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按着,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者之左手即有振动的感觉,如其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其振动急剧而大,应手快速而浑乱不清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应手迟缓,应为病态;如若振动不能上及五寸,用较大的力量弹之,仍没有反应,是为死侯。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身体极度消瘦,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无规律,为气脉败乱之兆,亦为死征。如脉代而钩,为病在络脉。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九侯之脉,应相互适应,上下如一,不应该有参差。如九侯之中有一侯不一致,则病必危险。所谓不一致,就是九侯之间,脉动的不相适应。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以知死生的时间。临症诊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脉脉象,胜己的时间,变要死亡。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目睛上视。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黄帝道:冬为阴,夏为阳,脉象与之相应如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旋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岐伯说:九侯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冬令死于阴气极盛之夜半;如脉盛大躁动喘而疾数的,为阳,主夏令,所以死于阳气旺盛之日中;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寒热交作的病,死于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于日中阳极之时;病风死于傍晚阳衰之时;病水死于夜半阴极之时。其脉象忽疏忽数,忽迟忽急,乃脾气内绝,死于辰戌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若形坏肉脱,虽九侯协调,犹是死亡的征象;假使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侯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侯。所说不死的病,指心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见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不相同,所以说不是死侯。若七诊出现、其脉侯有败坏现象的,这是死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等证侯。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所以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他的起病情形和现在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脉搏,以观察其经络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顺。如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是病;脉不往来的,是死侯;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亦是死侯。

帝曰:其可治奈何?

黄帝道:那些可治的病,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使它出血;血病而有身痛症状的,则治其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当于四肢八溪之间、骨节交会之处刺之。上实下虚,当切按气脉,而探索气脉络郁结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诀,不可不认真研究。[

124429951 发表于 2013-8-9 22:32

经脉别论本篇要点:

一:说明环境、情志的变化和体力的劳逸都影响着脉搏.临床诊断,必须结合观察病人身体的强弱、骨肉皮肤的形态等,才能正确地了解病情.

二:详细地阐述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等过程,指出其主要是依靠脾的运化和肺的输布,得以营养全身.

三:论述了六经偏盛所发生的症状和治法,同时阐述了气逆所出现的脉象.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麽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劳力过度的时候,由于脾主肌肉四肢,则脾气受伤而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变化都有其常度,人在这些变化中所发生疾病,就是因为对身体的劳用过度所致,这是通常的道理。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气输散到肝脏,再由肝将此精微之气滋养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五谷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注入于心,再由心将此精气滋养于血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血气流行在经脉之中,到达于肺,肺又将血气输送到全身百脉中去,最后把精气输送到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皮毛和经脉的精气汇合,又还流归入于脉,脉中精微之气,通过不断变化,周流于四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这些正常的生理活动,都要取决于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阴阳平衡,则表现在气口的脉搏变化上,气口的脉搏,可以判断疾病的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液入胃以后,游溢布散其精气,上行输送与脾,经脾对精微的布散转输,上归于肺,肺主清肃而司治节,肺气运行,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如此则水精四布,外而布散于皮毛,内而灌输于五脏之经脉,并能合于四时寒暑的变易和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生理现象。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太阳经脉偏盛,则发生厥逆、喘息、虚气上逆等症状,这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表里两经俱当用泻法,取足太阳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经的太溪穴。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阳明经脉偏盛,是太阳、少阳之气重并于阳明,当用泻阳补阴的治疗方法,当泻足阳明经的陷谷穴,补太阴经的太白穴。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经脉偏盛,是厥气上逆,所以阳蹻脉前的少阳劢猝然盛大,当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少阳经脉偏盛而独至,就是少阳太过。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太阴经脉鼓搏有力,应当细心的审查是否真脏脉至,若五脏之脉均气少,胃气又不平和,这是足太阴脾太过的缘过,应当用补阳泻阴的治疗方法,补足阳明之陷谷穴,泻足太阴之太白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厥气上逆,而阳气并越于上,心、肝、脾、肺四脏受其影响,四脏之脉争张于外,病的根源在于肾,应治其表里的经络,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络穴飞扬,补足少阴的经穴复溜,络穴大钟。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一阴经脉偏盛,是厥阴所主,出现真气虚弱,心中痠痛不适的症状,厥气留于经脉与正气相搏而发为白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如用针刺,当取决阴经下部的太冲穴,以泄其邪。

帝曰:太阳脏何象?

黄帝说:太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岐伯说:其脉象似三阳之气浮盛于外,所以脉浮。

帝曰:少阳脏何象?

黄帝说:少阳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岐伯说:其脉象似一阳之初生,滑而不实。

帝曰:阳明脏何象?

黄帝说:阳明经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岐伯说:其脉象大而浮。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指下仍搏击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搏动,是沉而不浮。[

124429951 发表于 2013-8-9 22:32

藏气法时论本篇要点:

一:论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五治"的道理.

二:阐明五脏病"愈"、"加"、"持"、"起"的时间禁忌与治则.

三:五脏虚实的症候及具体治法.

四:论述五色、五味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对五脏之所宜.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黄帝问道: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具体情况,取法四时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作为救治疾病的法则,怎样是从?怎样是逆?我想了解制法中的从逆得失是怎么一回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岐伯回答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气候,有衰旺胜克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测知疾病的死生,分析医疗的成败,并能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轻重的时间,以及死生的日期.

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的讲一讲.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岐伯说:肝属木,旺于春,肝与胆为表里,春天是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的时间,甲乙属木,足少阳胆主甲木,足厥阴肝主乙木,所以肝胆旺日为甲乙;肝在志为怒,怒则气急,甘味能缓急,故宜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属火,旺于夏,心与小肠为表里,夏天是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主治的时间;丙丁属火手少阴心主丁火,手太阳小肠主丙火.所以心与小肠的旺日为丙丁;心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心气过缓则心气虚而散,酸味能收敛,故宜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属土,旺于长夏<六月>,脾与胃为表里,长夏是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主治的时间;戊己属土,足太阴脾主己土,足阳明胃主戊土,所以脾与胃的旺日为戊己;脾性恶湿,湿盛则伤脾,苦味能燥湿,故宜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属金,旺于秋;肺与大肠为表里,秋天是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主治的时间;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属金,手太阴肺主辛金,手阳明大肠主庚金,所以肺与大肠的旺日为庚辛;肺主气,其性清肃,若气上逆则肺病,苦味能泄,故宜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属水,旺于冬;肾与膀胱为表里,冬天是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主治的时间;壬癸属水足少阴肾主癸水足太阳膀胱主壬水,所以肾与膀胱的旺日为壬癸;肾为水脏,喜润与恶燥,故宜急食辛一润之.如此可以开发腠理,宜通五脏之气.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脏有病,在夏季当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来年春季,病即好转.因风气通于肝,故肝病最禁忌受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有肝病的人愈于丙丁日;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加重;如果庚辛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甲乙日病即好转.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患肝病的人,在早晨的时候精神清爽,傍晚的时候病就加重.到半夜时便安静下来.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病急用幸味以散之,若需要补以辛味补之,若需要泻,以酸味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脏有病,愈于长夏;若至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的春季病情就会维持不变状态,到了夏季病就好转.心有病的人应禁忌温热食物,衣服也不能穿的太暖.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有心病的人,愈于戊己日;如果戊己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丙丁日病即好转.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候神情爽慧,半夜时病就加重,早晨时便安静下来了.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病欲柔软,宜急食咸味以软之,需要补则以咸味补之,以甘味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脏有病,愈于秋季;若至秋季不愈,到春季病就加重;如果在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长夏的时间病即好转.脾病应禁忌吃温热性食物及饮食过饱、居湿地、穿湿衣等.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有病的人,愈于庚辛日;如果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加重;如果在甲乙日不死,到丙丁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己日病即好转.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脾有病的人,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日出时病就加重,傍晚时便安静了.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脏病需要缓和,甘能缓冲,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需要泻则苦味药泻脾,以甘味补脾.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脏有病,愈于冬季;若冬季不愈,到夏季病就加重;如果在夏季不死,至长夏时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病就好转.肺有病应禁忌寒冷饮食及穿得太单薄.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有病的人,愈于壬癸日;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加重;如果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即好转.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黄帝内经,望大家参考,以利康复

本站为防艾公益性网站,志愿者建议仅供参考,请以医院诊断为准,感谢优尔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寄语